推广 热搜: 机器人  协作机器人  节卡机器人  协作    自动化  工业机器人  2022  安川  优傲机器人 

全球机器人巨头纷纷“落沪”,潮涌之下的国产机器人另辟蹊径

   2023-02-22 中国机器人网620
核心提示:  消息称,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三期项目将在年内竣工投产。  不只是发那科,近年来,ABB、安川、库卡等全球机器人巨头企业纷

  消息称,上海发那科智能工厂三期项目将在年内竣工投产。


  不只是发那科,近年来,ABB、安川、库卡等全球机器人巨头企业纷纷加速在沪落子布局。


“四大家族”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巨头“落沪”求降本


  上海是中国最早引进和研发机器人的主要城市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上海就已研发出国内首批五个工业机器人。机器人领域常流传一句话——“全球机器人三分之一的产量在中国,而中国机器人三分之一的产量在上海”。庞大的产业规模所依托的,正是积淀多年的技术实力、制造业基因。如今,机器人产业已成为“上海制造”的一张新名片。


  近两年,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增大,尤其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除了造车厂的流水线,锂电行业扩建产线,电芯外壳焊接以及电芯测试、烘烤、组装都需要负载能力从50公斤到350公斤不等的工业机器人。


  最近10年,伴随着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普及,自动化及机器制造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本土机器人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逐步成为工业机器人市场里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机器人巨头纷纷在上海新设工厂,力求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市场,通过本土化生产来降低成本。


  2021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7万台,同比增长34%,多年稳居国内城市首位。在四大机器人巨头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市场的背后,本土机器人制造企业面临着重重挑战,在技术、资金密集的投入下,他们仍在不断寻找突围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商业闭环,期待成为最终的赢家。


  国产机器人企业开辟新航线


  过去,当日本及欧美国家在不断精进机器人技术时,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却经历了停滞。中国加入WTO后,国外机器人巨头迅速涌入中国市场,使得底子不厚的本土机器人企业寸步难行。


  近年来,和外资品牌同场竞技的本土企业,虽具有一些独特优势,但面越来越卷对工业机器人行业,国产机器人开始另辟蹊径,走向细分市场。


  与人交互是机器人的终极存在形态,未来的世界,机器人会越来越轻巧,人与机器人将共融。因此,许多投资者开始将目光锁定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引发融资热潮,促使国产厂商加速崛起。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融资金额高达40亿元,包括节卡、中科新松、遨博、艾利特、珞石、非夕等一众知名企业,其中近半数为数亿元大额融资。国内协作机器人厂商节卡更是完成了领域内迄今单笔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其D轮融资金额达10亿元。


  中科新松机器人陪练乒乓球


  2014年,新松机器人在上海设立国际总部——中科新松,协作机器人成为中科新松的主打产品。受波士顿动力的启发,中科新松在上海布局研发七轴协作机器人。在空间坐标系中,6个变量可以确定空间的任何点,因此六轴机器人可以覆盖全部空间。但当空间中有障碍物时,就需要增加一个轴使得机器人更灵活。经历一年多时间研发样机,又经历了两年多的产业化之路,接着耗时将近一年完成安全测试,中科新松推出七轴协作机器人。如今,其SCR系列七轴协作机器人具备快速配置、拖拽示教、碰撞检测等功能,适用于布局紧凑、精准度高的柔性化生产线,满足精密装配、产品包装、打磨、检测、机床上下料等工业操作需要,重复定位精度误差0.0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的1/10。


  历经8年打磨,中科新松目前已经研发了多种类型的协作机器人标准化产品,包括单臂协作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形成全面的协作机器人族谱。目前中科新松协作机器人最大负载20公斤,下一步将推出负载能力30公斤以上的协作机器人。


  节卡机器人做咖啡


  工业机器人由于运动速度快、体积大,在日常工作中都必须设置专门的安全护栏网,以保证不会误伤工作人员。为了节省安全围栏成本,协作机器人应运而生,成为近年来新一代机器人的代表。


  在这一细分赛道,上海已经涌现中科新松、节卡机器人等企业。相比待在安全围栏内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更轻便,有“即插即用”的优势,人可以用手牵动机械臂,在生产线上实现协同作战,可用于分拣、装配、拧钉、涂胶涂油等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机器人的效率及人类的智能。


  非夕自适应机器人摇红酒


  这样的机器人即便在传统的工业场景也大有用武之地。例如汽车制造行业自动化程度高,但新能源汽车的线缆装配、车身上漆前复杂的曲面处理还需要人来操作,原先靠绝对的精度位置来实现自动化的工业机器人不足以有效适应复杂环境,机器人围绕车身移动也会带来位置偏差。自适应机器人为这些场景的自动化打开了大门,现在他们的机器人还可用于按摩理疗、果蔬采摘、肉类切割摆盘等领域,探索更多机器人商业化服务场景是非夕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未来,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更强,安全性和自主性满足要求后,就能为家庭康复场景提供一种可能。


  让机器人像人一样工作,可以说是所有机器人制造企业的终极探索目标。眼下首先要解决机器人的“四肢灵活”问题,有了机械臂,下一步要研发机器手,灵活轻巧的手将对未来机器人技术产生质变。


  结语


  上海的营商环境一直是最好的。很多新技术进入中国时,上海是第一站。大量的企业用户在上海,企业用户层次也很高,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对于机器人产业而言,想要实现长期发展,抛开丰富开放的产业生态,核心技术才是硬实力。市场的波动只是阶段性问题,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机器人行业将一片光明。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沪ICP备202103409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