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当下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这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据统计,2020年,中国制造业人才缺口2200万,近5年平均每年有150万人离开制造业。人社部日前发布的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其中43个属“生产制造”。而其中大部分企业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年轻人进工厂意愿相对较低。
为何工厂无法吸引年轻人?
“某工厂在职,天天12小时在厂,毫无自己的生活。”“不想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失去自由。”“很多工厂的管理模式没有跟上时代,工资也很低。”“除了薪水待遇低,社会认同感和上升空间也很低。”在社交平台搜索相关话题,网友对此议论纷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年轻人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程度更高,思想更自由,不愿待在机械化的工厂里,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作业。加快推动智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专业方面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智能制造强国就成了当前扭转局面的新型战略模式。
应该如何拯救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培养新生、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不可或缺。那么制造业大厂中枯燥无味的重复性工作应该由谁去做呢?
随着工业互联网发展,现在的制造业早已今非昔比,国内的智能制造热潮兴起,至今已经形成了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热潮。其中协作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协作机器人——智能工厂的当然之选!
协作机器人能够与人一同协作,并与人类共同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既包括完成传统的“人干不了的、人不想干的、人干不好的”任务,又包括能够减轻人类劳动强度、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复杂任务。这种机器人不仅性价比高,而且安全方便,能够极大地促进制造企业的发展。
协作机器人可以担当许多角色,通常为服务角色和工业角色。服务型协作机器人用于在公共场所提供信息、运输货物或提供安全保护。工业型协作机器人则具有多种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拾取和放置、包装和码垛、组装、机器维护、表面精加工以及质量测试和检查。
协助人而不是取代人
少人化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发展方向,但少人化不等于无人化。
过去我们常说的是机器人代替人类劳动,然而现在机器人更多地被认为是辅助工具,一成不变的自动化和手动劳动之间的严格界限正在逐渐取消。高效的传感器、智能的控制技术和最先进的软件技术集成在机器人上,确保了人和机器人之间无需防护栏就可安全合作,也可以不限定地点和任务灵活地协作。协作机器人应运而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人会取代人类。未来所有的机器人都会具备与人类一起安全协同工作的特性。而人类面临的挑战则是如何在短期内提高机器人的柔性与技能,让机器人更加智能。这样,机器人才能更好地与人类协作。
高科技制造业技术将改变工作职责
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产业在疫情中发挥了重大价值,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新基建”热度提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商用5G等领域成为关注核心。
未来,随着新兴技术渗透,工作和组织管理的模式方法和重心也将发生变化。传统的多人协作的项目,在AIoT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从人与人协作到人机协作,个体的工作职责未来将更多聚焦在审核、监控管理方面。
制造业正经历从传统工业机械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数字智能化帮助提升生产效率,反向抵冲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和劣势。而从国际视角来看,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有着大量的成熟的技工。部分产业或面临着产业转移考虑,但在劳动力成本和技术熟练度上依然存在博弈权衡。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实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邓洲希望,中国能搭乘国际人工智能高端科技发展的快车,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转变。